綱 目
參 我們需要看見神的生命在我們身上主觀的難處:
一 一個正常的基督徒,他的心思、意志、情感,和他的靈完全配合得來;一個反常的基督徒,他的心思、意志、情感,和他的靈配不起來,甚至是相反的,所以他是隔著幔子生活的。
二 第一個主觀的難處是我們心思的難處:
1 我們所想作的事,若是出於我們的頭腦,即使作成功了,也不過是宗教的事業而已,並不是基督從我們靈�活出來的見證—參腓二5,林前二16,弗四23,羅十二2。
2 雖然我們�面有基督的生命,但因著我們的思想、行事,沒有與基督的生命配合,這生命就活不出來了。
3 我們的心思若置於靈,我們外面的行事就與�面的人一致,我們與神之間也就沒有不合;我們與神有和平,不為仇;結果我們�面就有平安的感覺—八6。
三 第二個主觀的難處是我們意志的難處:
1 許多時候,我們的心思領會靈�的意思,也明白神的旨意,但我們的意志不肯降服,不肯服下來。
2 我們也許懂得、明白、也領會了,我們深深感覺到,主要我們作一件事,但我們的意志不肯折服,不肯降服,於是失去了主的同在。
3 在實行主旨意的事上,人的意志無論硬或軟,都是神生命的難處;一個受過對付的意志,乃是剛柔相濟的,這樣的意志為主所折服,也為主所復活;一個能與神配合的意志,是何等的重要—腓二13。
四 第三個主觀的難處是我們情感的難處:
1 我們的情感必須有神的情感,必須完全進到神的情感�—帖後三5,腓一8。
2 神愛甚麼,我們也愛甚麼;神喜歡甚麼,我們也喜歡甚麼;神所厭惡的,我們也厭惡;我們的情感和祂的情感,應當成為一個情感—弗五25,林後十二15,林前十六24,啟二6。
五 由此我們可以看見,神的生命從我們身上活不出來,就因我們這個人是難處;所以我們需要被破碎,需要天天得以加強到�面的人�,使基督安家在我們心�;心的主要部分就是心思、意志、情感—弗三16∼17。
經 文
腓二5 『你們�面要思念基督耶穌�面所思念的。』
帖後三5 『願主修直你們心中的途徑,引導你們的心,進入神的愛以愛神,並進入基督的忍耐以忍耐。』
晨興餧養
一個正常的基督徒,他外面的人,就是他的心思、意志、情感,和他�面的靈完全配合得來。然而,一個反常的基督徒,正好完全相反;他的心思、意志、情感,和他�面的靈配不起來,甚至是相反的,所以他是隔著幔子生活的。可以說,我們的心思、心志、心情,若和我們的靈相配得不多,甚至配不起來,結果就會產生難處。
你所想作的…事,若是出於你的頭腦,即使作成功了,也不過是宗教的事業而已,並不能叫人看見基督、得著基督。因為你所作的,是你頭腦所想出來的宗教事業,並不是基督從你靈�活出來的見證。
基督是靈,並且這靈住在我們靈�。當這靈從我們�面出來時,那就是生命。然而,…當靈在我們�面動時,我們〔常常〕不理不睬,並且把靈壓下去,把靈擺在一邊。…雖然我們�面有基督的生命,但因著我們的思想、行事,沒有與基督的生命配合,這生命就活不出來了。這是我們心思的難處。(認識生命與召會,四七至五○頁。)
信息選讀
我們再來看意志的難處。許多時候,我們的心思領會靈�的意思,也明白神的旨意,但我們的意志不肯降服,不肯服下來。比方〔一〕位弟兄,他定規要傳福音,這是他心思�的意思。當他禱告時,主在他靈�給他一個感覺,叫他要去向妻子認罪。他的心思領會了這一個感覺,但他的意志卻相當頑強,不肯折服;這就是意志的問題。不要說是在妻子面前,即使是在主面前,他也不肯折服。所以,這給我們看見,我們的意志也是個大問題。…神的靈、神的生命又碰到一個仇敵,又受到一個限制。
一個受過對付的意志,乃是剛柔相濟的。這個柔不是軟,而是不堅持、不頑固;但是當需要來時,他乃是剛強、壯膽的,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。乃是這樣的意志,纔能執行主的命令,纔能實行主的引導。在這樣的意志�,主的靈就能從他�面出來,成為生命。所以,我們要看見,能與神配合的意志,是何等的重要。
帖後三章五節說,『願主修直你們心中的途徑,引導你們的心,進入神的愛以愛神。』這意思是,我們這人的情感,必須有神的情感,必須完全進到神的情感�。神愛甚麼,我們也愛甚麼;神喜歡甚麼,我們也喜歡甚麼;神所厭惡的,我們也厭惡。我們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就是神的喜、怒、哀、樂;我們的愛好、厭惡,就是神的愛好、厭惡。神的這一切都是我們的,祂的性情已經被作到我們的性情�。我們的情感,就在祂的情感�;我們的情感和祂的情感,成了一個情感。
前面所說心思、意志、情感的難處,這些加起來,就是我們這個人成了一個難處;我們這個人真是個難處。請記得,神的生命從我們身上活不出來,就因我們這個人是難處。分析來說,有的成分是心思,有的成分是意志,有的成分是情感,但合起來說,就是我們這個人。我們這個人從來沒有被神破碎過。…神的生命不能從我們�面出來,就因我們這個人作梗為難,我們這個人攔阻了神的生命。神的生命若要從我們�面出來,我們這個人就要操練被打碎、被摔碎。(認識生命與召會,五○至五三、五五至五六頁。)
參讀:認識生命與召會,第四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